北路壯劇過場調
音樂配器、整理、演奏、錄制:黃廣擴
音樂錄制后期處理:農評寬
樂器配置:一把馬骨胡;二把土胡;二把牛角胡;一把小三弦;一把大提琴
這首北路壯劇過場調風格古樸,素雅洗練,感人肺腑。所謂“過場調”意即不是唱腔,而是用于幕間、表演間隔等場合的伴奏曲牌,北路壯劇和南路壯劇都有各自的過場調。相對于南路壯劇過場調悠揚歡快的基調,北路壯劇過場調的基調則顯得柔和婉轉、意味濃烈,體現了桂西北地區壯族人民樸實平和、豁達坦蕩的人生觀。
與以往作品一樣,音樂配器及整理和演奏全都是黃廣擴先生一個人完成的,經過多軌錄制合成的。以往欣賞到黃廣擴先生的作品,大都是他所熟知的南路壯劇音樂曲牌以及多在南壯音樂基礎上創作的作品,這次錄制了北路壯劇曲牌的演奏作品,也可讓大家知道黃廣擴先生對北路壯劇音樂也有深刻的涉足。聽了以往他的作品,我們固然佩服他在南路壯劇音樂上造詣深厚,而這次北路壯劇音樂的演奏上依然有聲有色,體現出他在北路壯劇音樂理解上的獨到之處,不愧是壯族器樂的一代宗師。
小帖士◆北路壯。北路壯劇流行于廣西北部壯語方言地區的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樂業等縣。清乾隆年間,就有田林縣舊州藝人開始用壯話和民歌(八音伴奏)坐唱土戲,稱“板凳戲”。后來到室外演唱,成為“游院戲”;到廣場演出,成為“地臺戲”。乾隆十一年(1746年),隆林縣扁牙藝人韋應章組建土戲班“同盟班”,乾隆三十年(1765年)田林縣舊州藝人成立“龍城班”!褒埑前唷遍_始搭臺演戲,所演出的劇目比較完整,行當也齊全。經過幾個階段的孕育,形成了北路壯劇。 北路壯劇主要唱腔有兩個支系,一支以來源于田林縣舊州山歌的“正調”為主,另一支以來源于那坡縣山歌的“嘿呀調”為主。各種板類曲調柔和、細膩,有板式變化的雛形,但基本上屬于聯曲體形式。全部唱腔分慢、中、快、散四類,慢板類唱腔有正調、平調、嘿呀調等,中板類唱腔有沙梨調、武公調、老漢調等,快板類唱腔有罵板、恨板等,散板類唱腔有哭調、哀調等。 |